「錯過的總是最好的。」,看完《午夜巴黎》,我想起了這句話。男主角眷戀20世紀上葉,崇拜海明威、費茲傑羅,因而在午夜時分,奇妙地與這些藝文人士相遇、交流。他心儀畢卡索的情人──女演員Adriana,與達利等超現實主義藝文人士牛頭不對馬尾地討論,更因她而回到19世紀末,見識到紅磨坊與高更等人。一經交談,他才領悟「黃金年代」總是過去的、錯過的夢幻年代──當代推回到20世紀初,再推回19世紀末,更推回文藝復興時代……,永遠沒有盡頭的,是一種對過往的迷戀與追尋。儘管眩目而心醉,最後他仍決定回到現實。
與虛實交錯間,能親眼目睹崇拜的作家、能溶入不再的時代氛圍,也難怪他會有發狂般的舉動。若是讓我能如他一般穿越時空,到英國忠心耿介的騎士面前,到日本慷慨凜然的武士尊前,我想必也是會激動莫名。然而,我清楚地知道,對於這些時代的嚮往與掛懷,總是想像多於現實。我只是透過一本本書、一句句話,建構出我所理解、所喜愛的投影,而忽略真實的那時所背負的歷史與條件。
穿越,是這部片最奇幻之處,也是推進劇情的重要動力。男主不但可以一次次地穿越,更可以在穿越中穿越,這命運幸運體貼到像是在開玩笑。回想起我接觸過的穿越題材,日本連續劇《求婚大作戰》是以照片為契機,一次次回到過去改變未來;動畫《穿越時空的少女》是在有限的次數下回到過去,並順著時間流繼續;美國電影《穿越時空愛上你》則是在科技及巧合的相乘下,將人送到未來、送到過去;華文小說中自成一類的「穿越小說」則多是意外回到中國封建時代,開始展開「兩度為人」的際遇。能不能「(自主地)回到現在」及「前往指定時間」關係重大,這代表著捨棄何者、改變何者、主動以及被動。儘管以當代條件(以及我的信仰),穿越僅是文學想像,但有此劇情的出現,得到市場的接納,何嘗不是人們嚮往過去、渴望掌控時間的心理反應。
而經過老師講解,這部片似乎也暗示著美國庸俗膚淺的消費文化,該回首重視歐洲的人文氣息。就我的觀感,並不覺得這點特別突出,或許是因為從小到大的教育中,文學、藝術的脈絡總是從歐洲開始開展。就我而言,在政治上會區分美國、歐洲,在感情上會有美國逐利,歐洲典雅的刻板印象,然而關於文藝面,大部分時候,倒是直接歸於歷史悠久的西方文化脈絡之下,與東亞、中亞、北亞、南美等的文學脈絡區別。人,本來就各有偏好,總不能要求每個人都了解具時代意義的文人墨客、畫家導演!文藝界有其定義各異的「黃金時代」,社會的經濟消費面又何嘗不可有其「黃金時代」!
對於這部片,印象極為深刻的還有美麗浪漫的巴黎風景,以及那首愉快逗趣的「做愛歌」,頗讓人有「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之慨。想到正是這些風景、這樣的氛圍,培育了代代大師,成就了次次革新,然而巴黎仍在,曲子仍在,這時代、這些人,卻早已物是人非,徒留追憶中的殘影。看片時,感覺除了陪著男主角巧遇已逝的藝文人士,也一方面倒著回憶了這些名人一番。雖然刻劃不深,比起該時代的繽紛,也只算得上蜻蜓點水,但名言及生動的具像人物,無疑地有助於對該「古人」的認識。最後,我只想抱怨一下結局──與舊貨攤女店員的雨中一晤,應是突顯兩人志趣相投、互相理解,彼此接納,可是畫面卻過多了些,簡直在暗示兩人「在一起」,幸好畫面結束在兩人相偕離去的背影,留下想像空間。若是真的在一起了,那可就庸俗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光臨~如果我的文字有觸動你的話,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