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2013

雛菊之墳~《黛絲米勒》

亨利‧詹姆斯



    在世時懷才不遇的苦悶悲哀,對比逝世後歷久彌新的榮譽讚嘆,想必是許多藝術家的共同經歷。19世紀中集小說家、劇作家、文學批評家於一身的亨利‧詹姆斯即是如此。在他的有生之年,數百部作品多是埋沒了,直到40年代,才重新為世人挖掘,得到重視。在諸多作品中,早期的中篇小說作品《黛絲米勒》是個美麗的例外,在英國、美國得到許多注目,名噪一時,「我所創造的最幸運的產兒。」詹姆斯更是如此聲稱,可見得這部作品的名氣及成就。

    《黛絲米勒》中的「國際主題」不只是該部作品中最引人深究的議題,更是亨利‧詹姆斯寫作生涯中的特殊貢獻。當天真的美國青年男女,接觸到憧憬響往的歐洲文化時,反倒深受價值觀殊途、階級觀距離之害。同樣的視角及觀察,還可以見於長篇小說《一位小姐的肖像畫》。從作品中美國方角色與歐洲方角色的互動、態度,看出當時代兩者之間的距離及齟齬。除此之外,黛絲作為一位新女性的代表,體現自由平等的觀念及自然親切的作風,是女性意識的發聲及廣義女性主義的先河,具有其文化意義。以下略述小說劇情。

    黛絲與母親、弟弟、僕人一同到歐洲遊歷,與男主角溫特朋在瑞士的一個小鎮相遇。溫特朋深受其美麗的外貌與自然親切的談吐所吸引,但也困惑於上流階級的貴婦姑母對其的批評。隨後兩人又在羅馬相遇了,黛絲對舞會、與異性相處的興趣不減,開放的行為舉止在社交圈內傳得沸沸揚揚,名節不保。目睹黛絲與義大利青年夜晚在競技場幽會,更讓溫特朋肯定歐洲眾人的觀點,認為黛絲是不值的他深交的女性。最後黛絲染病去世,溫特朋也回到了瑞士。

    情節以黛絲的逝世及溫特朋的離去做結,若是將角色的刻畫與國情性格呼應,則可以看到作者於文本之外所隱喻的文化及社會意涵。

    歐洲透過上層階級的貴婦人、社交圈,暗示千年文明的保守、封建、虛偽,共構成名為「規範」的壓力,而美國的一方、則以米勒一家為代表──他們天真浪漫、年輕單純又自我中心──放任不管事的母親、粗野任性的弟弟、行為開放的黛絲,在在與歐洲觀念格格不入;不只因此,更因他們是在新大陸致富的一家,且只是來休養、觀光的過客,更讓有文化優越感的歐洲貴族們容不下眼,視作八卦看戲談論。

    而這些貴婦人雖說是歐洲方的代表,但事實上,她們其實是移居歐洲的美國人。即是,她們服膺了歐洲的價值觀,並把這一套規則套在別人身上審度,要求別人也要接受並服從這套價值觀。在〈不悔的天真──解讀《比利‧八德》和《黛絲‧米勒》〉 一文中,引用韋格林教授說法,認為「黛西的同胞和旅居歐洲的美國移民之所以誤解和排斥她完全是做給歐洲人看的。他們要證明自己已經完全掌握且精通歐洲整套的社會體制和社交禮儀:他們急於告訴歐洲人黛西的無拘無束並不是他們所能容忍的。」。

    再者,黛絲的死也可視為文化扞格下的出逃,有其社會的、家庭的、及個人的因素。社會價值規矩的壓力、家庭教育的養成,以及固執不媚俗,不妥協的性格,導致了其死亡的必然。來自美國的她行為舉止仍如在美國一般開放、自由,既純真又質樸,展現真實脫俗的自我,不為了迎合歐洲社交圈而改變自己。然而她的種種行為──如:對待僕人如同家人、熟稔並樂於與異性交往、資本商家庭出身而欲與貴族結識…等──從歐洲價值來看,無疑是墮落的、荒誕的、不道德的,挑戰了歐洲的傳統及價值,以一人之特例與捍衛「高雅文化」、「中心意識」的上層階級為敵。但是複雜的是,社交規矩之於黛絲而言是外在的,她對自身價值的認同更甚於彼,她知道自己的清白,因此不在乎自己行為與社交圈規則扞格,對身處的複雜環境及冷漠的態度感到困惑,最終成為社交潛規則的犧牲品。如〈論《黛茜‧米勒》中的文化衝突與國際主題〉中引用艾略特的說法:黛茜死於羅馬瘟疫「這隱喻了她受舊世界腐朽空氣的毒害而死,黛茜成為歐美文化衝突的犧牲品。」。

    黛絲對異國文化的盲目及不妥協,社交圈的貴婦們對她文化意識上的流放,以及男主角與主流話語的聽從共謀,致使黛絲死亡的悲劇。她的死,展現的是天真爛漫的美國,不敵千年文化的壓迫及社交規矩的桎梏,最終只能以死亡遁逃。然而死亡,從另一方面而言,也是對其純真、堅持的最高禮讚。在〈從女性文化視角解析《黛絲米勒》〉中也提到,「但她並沒有真正地失敗(單槍匹馬地與整個社會較量):在他的葬禮上,送葬的人數要比預料得多……這部小說體現了重要價值,從中反映了女權主義思想,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了19世紀末女權主義進一步發展的曙光。」,肯定了黛絲的死對女權的意義。

    黛絲之名(daisy)另有「雛菊」之意,花語是「純潔的美、天真、幼稚、愉快、幸福、和平、希望、堅強」,隱射了黛絲的人格特質,她的作為雖然被視為粗鄙、冒犯,但本質是是純潔而天真的。在黛絲之墓旁,也有寫到雛菊。姓名與墳墓,雛菊意象的重疊彰顯她如野雛菊的生命力,暗喻新女性新想法的思潮將欣欣向榮。而這,或許也是作者亨利‧詹姆斯在作品中的隱喻,揭露即將到來的新女性意識風潮,在黛絲之死的哀傷之外埋下嶄新未來的伏筆。

2 則留言:

  1. Dear the writer,

    This is the perfect summary and analysis of Daisy Miller.
    Great word choices, fascinating fluency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analysis of other masterpiece

    Sincerely yours,
    K.T.

    回覆刪除
  2. Thank you for your encourage and reward^^

    回覆刪除

謝謝光臨~如果我的文字有觸動你的話,歡迎留言分享

最新精選

殘酷物語——三和人才市場~中國日薪百元的青年們

這部 2018 年的 NHK 紀錄片以深圳的「三和大神」為觀察對象,挖掘遊走在人力市場的日薪青年的處境。在科技、進步、機會多等印象的背後,這個城市裡還有這麼一群年輕人離鄉背井浮潛其中,他們對食宿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