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2013

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貢寮,你好嗎?》《慶堂伯的十四個夏天》


《貢寮,你好嗎?》和《慶塘伯的十四的夏天》皆是以貢寮反核為主題的紀錄片,前者是多年來參與環境運動的崔愫欣導演的處女作,後者則是公視廖錦貴製作的片子。兩部影片雖同樣是關注貢寮反核議題、紀錄住民反核的歷程和心聲,然而在結構、手法、影像…等方面,存有頗多差異。


《貢寮,你好嗎?》採取敘述書信的框架,一開頭便別出心裁!第一個鏡頭,是公路鏡頭,伴著頗有距離的女聲,一面假想一位神秘收信者,一面敘述著年代、動機,及惋惜──「1998年的現在拿起攝影機…」,就這麼不明就裡、一知半解地,觀者便理所當然地跟著鏡頭、敘述的謎團,進入到貢寮鄉,進入到紀錄的核心,看到貢寮鄉民的反核行動。然而,反核卻只是一再一再的挫敗與無力的循環──政治人物的承諾,跳票;反映民意機制,偷渡;監察廠區環境,卸責…,就算籌組自救會,募集人手資金,浩浩蕩蕩的到台北遊行,就算有學界、NGO參與協助,甚至進入司法程序得到大法官釋憲的保障,仍是無力可回天,最諷刺的是核四一度停工卻又再復工,更心寒的是,得不到媒體注目後,反核陷入低潮,不再能引起社會大眾的關心。隨著段落的推展、事件的交織,我們看到在地人的團結、來自草根的韌性、為後代未來的堅持…,就算因1003意外事件而使得議題複雜化,就算鄉中一度白色恐怖,人人自危,貢寮鄉民仍舊堅持反核!這部片雖是非科班出身的導演的處女作,但結構頗為嚴謹,兼具邏輯的理性及劇情的可看性,情緒在背著殺人汙名,因意外而入獄的外地年輕人林順源回到貢寮鄉時醞釀到最高點,然而鏡頭下,這位不善言辭的年輕人並沒有多說什麼,熱淚、擁抱、一句「就算出來也要繼續反呀!」,細膩的紀錄鄉民對林的虧欠,及反核的堅定意識!影片最後的訪談者、參與者留念照片讓我印象深刻,反了這麼多年,老的老了、死的死了,其中的蒼涼、滄桑,又有誰能夠盡述!

而《慶堂伯的十四個夏天》則很有「報告式」的風格,訪談、敘述、文字,佔了影片的多數!第一幕從熱鬧的遊行場合,接到冷寂的病禢,從此展開貢寮反核的紀錄。其中,楊貴英、陳世男、廖明雄、江春和等鄉民反核的過程、追憶,有第二代的無奈及殘念;陳水扁、王金平、及張俊雄等的公開宣言,反諷了政治人物說一套做一套的虛偽及殘忍。家族史、反核史、生命史,因反核而交融在一塊,成了生命目標、家族故事,明白的道出了鄉民為此的奉獻及犧牲。然而,過去1003意外事件的集體傷痕、面對人口老化、流失等的問題,鄉民們也只能默默放棄反核。看得出來這是在反核運動逐漸平息的時候著手拍攝的影片,當中較之前者更為詳盡的話語、文字,但反倒與實景如貢寮景觀、自然自適說話的受訪者等等有了距離感,增添冷漠感。我記憶最深刻的部分是採訪崔愫欣的段落,也許是因為在《貢寮,你好嗎?》只聞其聲未見其人的好奇,當她此時成了受訪對象,整個感覺變得很不同。

兩部片採用不同的切入、視角、敘述,造就感情、氛圍迥然不同的呈現。這兩者固然沒有優劣之分、高下之別,然而崔導的作品,無疑地更加動人心弦、觸動人心──火車站林順源的小型歡迎會、愧疚的遲暮老人最後一影……,。此外,在時空的彼方觀看紀錄片是一回事,意識到這是真實發生、正在發生的事件,又是另外一回事!當回到紀錄片的初衷,崔導的片子感人而深刻,與當地人站在一起,關心著鄉土的權益,而不是教條化刻板化的教學,更不是無聊無趣、不知所云的拍攝,讓我對貢寮鄉民反核有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令我想起南美洲詩人聶魯達的詩──「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的顏色/在你熟知的我的哀傷中/我憶及了你,靈魂肅斂。」被破壞的沿海生態、垂垂老矣仍繼續奮戰的人、回到故鄉的人、入獄耽誤一生的人……到底哪時,環境生態才能得到尊重與保護?哪時,國家機器才不會再罔顧民情、向錢看齊、合法暴力?哪時,是的,我們豈不是都失去了黃昏的顏色,其中,是有多深沉的悲哀,多悲痛的控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光臨~如果我的文字有觸動你的話,歡迎留言分享

最新精選

殘酷物語——三和人才市場~中國日薪百元的青年們

這部 2018 年的 NHK 紀錄片以深圳的「三和大神」為觀察對象,挖掘遊走在人力市場的日薪青年的處境。在科技、進步、機會多等印象的背後,這個城市裡還有這麼一群年輕人離鄉背井浮潛其中,他們對食宿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