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2025

闊別十年的CIADFF,我只能說失望呀

前陣子翻看過去的bolg文章,看到了2016年寫的「第二年的CIADFF」,紀錄了我連續兩年去嘉義觀影的第二年的觀察與心得,想著也好久沒去觀影了,便查詢了一下今年的影展會何時舉辦,沒想到隔周周末立刻就開展了,因此立刻安排前往嘉義的兩天一夜小旅行,打算回味一下研究所時期追影展的熱血和整天看片的充實感。


今年CIADFF仍然採現場索票制(免費,但要排隊),觀影場所仍是在非常不專業的博物館放映室,大概只能容納70,80人左右,辦理日期從之前的五六日下午晚上,改為六日的下午(對外縣市民眾而言比較好安排交通),參與者以在地人居多,且多是中老年以上(想到我之前還會在影展偶遇研究所同學,這兩天都沒遇到)。

今年最大的變動(也可能不是今年才調整的,畢竟我闊別多年才再次參加),是活動委託給團隊辦理,他們都穿著薄荷綠的薄款西裝外套,好像每個人都很忙卻不知道在忙什麼;另外就是新增了三分鐘短片和國際交流的部分,邀請了許多國外影人蒞臨。在第一天(3/15)的放映前,還有個市長親頒的頒獎典禮,但因為頒獎典禮的時間嚴重拖延,影響到入場觀影的時間,加上動線、購票、驗票、座位安排非常混亂,讓我特別有怨氣。(花了三個小時騎機車去嘉義,結果等入場排隊站了1小時?太荒謬了。)

而影片也是差強人意,這兩天共看了4場7部片,只有1部我覺得有啟發有意思(「狂野基因:科恩·範梅赫倫的藝術」雜交雞物種多元化暨多元藝術展現計畫),3部雖然還行但不到「影展第一天放映」的等級(「最後的高更」根本是人物誌型的教材吧、「1989之後」獲獎無數但要說很有創見或挑戰,倒也不至於;「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與烏雷的故事」是因為人物有意思所以還有點可看性,但就那樣,且結束的很突兀),甚至有劇情片(我不是隱形人/恐龍的終點/回憶之路 比較像劇情小品,帶點學生製片的青澀和實驗感),加上引言人總是在說一些空泛或自以為幽默的簡介或提醒,真的是很沒有必要。 

雖然說是免費的影展,也不好要求太多,以下一些觀察和建議:

  1. 請要有「這是掛了城市之名、市府出資的等級的影展」(而不是學生影展)的自覺,要展現出該有的格調和精準度,特別是已經辦了10多屆了,還出現「驗票時找不到章」「時間到了卻延遲放映」這種失誤真是令人無語。
  2. 雖然影片的品味人人各異,但選片這件事可以再多琢磨一點。影片才是影展的核心,到底這個影展想要呈現什麼、關心什麼議題、為什麼選了這些片並這樣安排放映,如果連這些問題都沒有一些深入思考和闡述的話,則活動安排完全就是一盤散沙,只是湊在一起而已。(總覺得這些片都「太乖了」,沒有衝撞制度、挑戰既定思維那樣的生命力,或呈現、暴露真實的魄力。)
  3. 如果只是為了國際化而選外國片邀外國影人,為了增進多元而東施效顰學高雄電影節的徵片模式,為了媒體版面而搞了一個儀式卻不讓一般民眾參與,就失去了活動名稱中「嘉義+國際+藝術+紀錄片」這些重要元素的意義,偏移了活動宗旨,一個不上不下、硬要打腫臉當胖子的感覺。
所幸在嘉義的這兩天,還有美食、步道及從對面圖書館借閱的小說,可以洗刷看片帶來的負面體驗,但如果還要再次為了影展安排過夜旅行、忍受交通的不便和耗時,那就沒有必要了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光臨~如果我的文字有觸動你的話,歡迎留言分享

最新精選

殘酷物語——三和人才市場~中國日薪百元的青年們

這部 2018 年的 NHK 紀錄片以深圳的「三和大神」為觀察對象,挖掘遊走在人力市場的日薪青年的處境。在科技、進步、機會多等印象的背後,這個城市裡還有這麼一群年輕人離鄉背井浮潛其中,他們對食宿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