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前進〉這部片,不管是累積數十年光陰的素材厚度廣度、採用檔案與重返的觀看手法、亦或是觀照廣、對比強、循著脈絡把故事說得清楚說還帶有批判意識的影片風格,交織出台灣土地環境三十年來歷經抗爭且持續抗爭的憂慮景況,可以說是紀錄片的典範。
影片從1980年代彰化反杜邦的抗爭開始,這是台灣環境抗爭的里程碑,開啟了環境人權抗爭,「反公害反特權」走上街頭衝撞戒嚴體制,既是抗議威權獨裁,是環境意識的啓蒙、也是社運串聯遍地開花的種子。
接著看到台中大里牛角坑溪的工廠廢水廢料、新竹水源里反李長榮化工、宜蘭反台塑六輕、高雄後勁反五輕,此時串聯了台南七股反七輕與高雄美濃反水庫,接著是宜蘭貢寮反核四、彰化反國光石化,以及污染輸出東南亞。
故事以歷史檔案(綠色小組影像/人間雜誌照片/新聞播報畫面等)、以相關人士(當時的抗議者/紀錄者/抗爭衍生的NGO團體)訪談、還有以重回現場對比今昔的方式,鋪陳出台灣環境抗爭30年來的風風雨雨。在導演的旁白聲引領和獨具批判慧眼的剪接下,我們看到了政治人物自打嘴巴的醜惡、企業大佬禍留子孫/他國的劣行、以假議題混淆視聽帶民意的的媒體、等待他人做些什麼自己卻消極的態度、公害事件後瘡痍的山河大地;當然,也有秉持良知的政治人物、堅持學術倫理的環評委員、參與到抗爭中的師生NGO樂手詩人支援、不止抗議一時更能持續堅持成社區營造的創新,還有,站在第一線不懼威逼堅不退卻的鄉里鄉親人民團體。
縱觀事件發展脈絡,導演從幾個問題意識發展出觀察結果。包括一、公民運動的擴展。二、博弈雙方的進化。三、抗爭仍持續,且更複雜更艱難。
公民運動從單一點的抗爭,演變為多點串聯;從單一團體的單打獨鬥,演變為多團體的相互支援;從在地視野,擴展為國際視野;從遊行衝撞,加入了表演藝術與公民表决。當中,參與者的背景越來越多元、涉及的層面也越來越廣,不只是環境正義,更是攸關人權、生存權的爭取。
而競和的雙方也逐步進化。企業挾帶政治迫力出擊,有政客警備保駕護航;財團柿子挑軟的,徑往弱勢區域如離島、原住民區域、海外開發,無所不用其極。然而人民團體儘管是沒錢沒勢的一方,僅能透過集會遊行、公投、行政訴訟表達訴求(感謝在台灣有此權利),僅能透過跨域串聯、跨國應援壯大聲勢,試圖以社區營造、生態旅遊找到出路,但持續的力量是強大的,在一次次的公安危機中,也有越來越多意識覺醒,投入參與到各類型關懷當中。
趕走社區內的污染工廠、質疑落址家鄉的大型開發建設項目,到城市、全台串連的「我拼一口氣」反空污、「不要變成下一個福島」反核能⋯等,反對的目標不再是「他人的事」「他處的事」,而是可能危害到自身的「自己的事」,參與的民眾不只是迫切受害群體,更有遙望未來,為後代子孫、永續家園請命的呼喊。抗爭的腳步仍然繼續持續且待續,且更為複雜更為艱難,但導演抱有希望,他說這是「前進」——沒有退路的未竟之戰。
影片中,使用歷史檔案及重返故地的手法是影片迷人的一大因素。那些臉孔、那些話語,在時光流逝中定格出強烈的姿態,使得過去的檔案成為了今日的證據,而當物是人非,再次帶著檔案尋找線索,回到故地找到故人,與回憶對談、與現況比較,更像在記憶考古今昔對照一般,應證了「真實」與「變遷」。這是影音媒材獨有的魅力與功能。
請問本文能否借轉載翻譯為英文,我們是英國愛丁堡的影展,將放映柯金源導演的前進一片,想推一些影評,謝謝
回覆刪除很榮幸,當然沒問題啦!譯文請註名原作者,刊出若有電子版敬請提供連結:)謝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