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2023

野番茄與海醃肉;他者話語與自我認同的桃太郎

        廖克發導演的《野番茄》對我而言不算結構嚴謹的、敘事俱全的影片。甚至如今想來,它甚至有一種Frankstain似的的拼湊感—歷史檔案的灰白、逗趣動畫的線條、遲鈍年邁的臉孔,陰暗鬼魅的洞穴,蒼老平板同時也誇張娛樂的唸歌,拼出血肉淋淋詭譎抽離的歷史側面。 


        也因此在觀影時,反而像是有無數個「刺點」擊中記憶(雖則我也不確定引羅蘭巴特的用詞指稱是否正確),誘發我聯想起片段的經歷。 

        先來談談野番茄吧。 

        片名野番茄來自二二八受難家屬(片中有提到勿標籤化)林黎彩女士分享的童年故事:年幼的她不明不白地跟隨母親到一處墓地,母親哭泣著,而她只注意到一旁的野生番茄並摘來吃。搭配話語的影像是橘紅橙色、在蔓藤中好不惹眼的小番茄,同時還有螞蟻昆蟲爬動、腐敗的半爛的黯紅果實。 

        對黎彩女士而言,那時的氣味、口感、顏色、空間,是串聯起童年、(活著的)母親、父親(的墓)、與事件的「線索」,對她而言是如此的鮮明深刻。然而就導演所分享的,這段回憶對於其他想要擷取「大敘事」的文本而言屬於旁枝末節,所以極少被提及。反倒是期待這部片能突顯「個人的經驗」而非「單一的敘事」的導演,挖掘出這段記憶後,給予它畫面的具現化,甚至作為片名成為觀者認識這部片的第一印象。(老實說,當看到片名和劇照時,我想到的是:野番茄?是野百合、太陽花那樣的抗爭運動嗎?啊慘了,我歷史都忘光了怎麼毫無印象...看了影片才發現片中舞台在高雄,中正紀念堂是非常片段中的片段。) 

        總之,野番茄在此象徵的,是懵懂無知後知後覺的巨大傷痕。在看完整部片後,也恍惚覺得如今不知曉二二八紀念日為何放假為何紀念的族群,也是如同那個懵懂的女孩一樣,不知自己站立墓地、不知母親為何哭泣、不知墓中何人、不覺得情緒波動,只注意到橙紅色的酸甜果子。(而果子也已腐敗) 

        這個段落的畫面使我聯想到在濟州島參加「三一事件紀念營隊」時,所聽聞的「海醃肉」慘劇。堅壁清野政策後,被逮補的「赤色分子」在海邊遭到屠殺,屍體太多丟不進屍坑焚燒的便堆積海岸,泡著海水不久後成了「醃肉」般的浮腫肉塊,當地人稱「醃鯷魚」。 

        很巧的是,《野番茄》中也有一幕是被夕陽映照出如血痕晃動的海面。

       兩個島嶼的悲劇何其相似...

       再來聊聊影片一開始,ももたろう這個日本民間故事改編的兒歌吧。

       在影片一開始,便透過這首可愛歌曲引出勇闖鬼島的英勇無懼,套用在殖民/軍國視角下,原來桃太郎前往殺鬼的「鬼島」便是台灣,在一路上遇到(收服)的小夥伴「小狗、小猴、雉雞」的幫助下,桃太郎風風光光的達成任務,收穫無盡寶藏。(當然,這個段落是導演的設計,若搜尋一下ももたろう起源,會發現這是一個古老的民間故事)

        在影片動畫的隱喻中,我們看到小狗、小猴、雉雞,是複製貼上的外型、低「人」一等、聽命行事、軍事訓練規訓後的兵力。

        這首兒歌使我聯想到我外祖父曾經也這麼唱過。出生皇民化時期後期的他,幼年經歷過一段日本教育,因而會簡單的日語,對這首兒歌也是記憶猶新。

        看到這個段落的時候,讓我想到殖民與洗腦的恐怖。對殖民方而言,挾帶「武力」與「利誘」的他舉著「正義」的大旗;但對被殖民的一方,被收服的他們綁上義士的頭帶緊隨其後之後,要攻打的便是曾經的自己的家園、自己的同胞。當小狗、小猴、雉雞也歡欣鼓舞地唱著這首歌的時候,當他者的話語成了自我的認同的時候,可不是反諷的極致嗎!
        
        《野番茄》中還有一些刺點(不要挑我用詞不精準),使我聯想到在高雄歷史博物館工作期間所主責的人權館舍與其故事,但就先聊到這吧。


#野番茄 #廖克發 #影評 #映後 #心得 #人權影展 #刺點 #羅蘭巴特 #桃太郎 #殖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光臨~如果我的文字有觸動你的話,歡迎留言分享

最新精選

殘酷物語——三和人才市場~中國日薪百元的青年們

這部 2018 年的 NHK 紀錄片以深圳的「三和大神」為觀察對象,挖掘遊走在人力市場的日薪青年的處境。在科技、進步、機會多等印象的背後,這個城市裡還有這麼一群年輕人離鄉背井浮潛其中,他們對食宿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