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2021

煉金術=斂財術?現代社會遊戲規則下的大地主

近日看了公視的「呼風喚雨大藥廠」,談的是藥廠透過併購變得大者恆大,且在智慧財產權及資本主義的保護殼下,採取以獲利為導向的生產營利模式。片中便以買斷愛滋特效藥並以高昂定價出售的一位年輕人揭開藥廠生態的扭曲。在暴利獲利及狂妄輕慢、視人命為草芥的態度下,他成為了眾人討伐的對象。儘管可以批判他的道德瑕疵,卻無法在法源上給予制裁,在法院也拿他沒轍的狀態下,他最後被FBI處理了。但他或許就只是個擋箭牌,以誇張的、小丑式的作風,掩蓋了各大藥廠更加深層的運作。


片中逐漸揭露,除了昂貴的價格迫使需求者不得不花錢救命之外,還有藥廠隱瞞副作用資訊,使得用藥人在不知不覺間藥物上癮或生出畸胎;他們重行銷而甚於研究,畢竟研究可以透過在大學附近買下新創公司,直接獲得成果,而行銷則能夠為股東賺進大筆錢財;他們明知有便宜有效的用藥方案,卻以法規為由使得市場只能採用昂貴的方案;他們也會「贊助」或「勸告」醫生,影響醫生的用藥判斷。

影片的最後,看到美國前總統川普在疫情初露矛頭之時便集合各大藥廠代表,為疫情用藥的研發凝聚共識。然此中也看到有藥廠搶快申請專利,要求7年的獨佔權。雖然該專利後來在大眾的抗議下撤銷了,但也從中可以看到,眾人往往忽略的製藥生態,有多麼的影響眾人的權益與生活。在新冠疫情的刺激下,各國藥廠的競合想必會越演越烈。

藥廠是怎麼變成狡猾殘酷的巨獸的呢?內部原因,或許是因其具有一定的知識及技術門檻,俱有寡占的特性,因此就算他再怎麼漫天喊價,政府及消費者大多時候也只能聽之任之,尤其對用藥人來說,當該藥的機會成本是生命存續與否的時候,傾家蕩產似乎也不為過。外部原因,則可就其營運生態檢視之——政府、醫界、與用藥人。

政府與藥廠的關係非常有趣。一方面,政府代表了公權力,是社會規範的制定、仲裁、及懲處者,同時也作為人民的公僕,應為人民的福祉努力。因此,當藥廠提出智慧財產權申請時,是政府部門認證後賦予藥廠獨家販售的權利,並保護其不受仿製侵權;當特殊疾病用藥需求不高,藥廠不願生產的時候,是政府給予補助,確保少數人的需求能得到滿足;當某類用藥劃到健保給付範圍內,就算是天價也是政府(納稅人)買單。因此,政府的角色是多重的,一方面,他可能是躦法規漏洞的不肖藥廠加害結構中的一環,一方面,也是其受害者(這也是健保會破產及每個政府總是債留子孫的原因之一)。

從國與國的關係來視之,也是非常有趣的。對一國政府來說,本國藥廠所掌握的技術及資源也等同是該國的競爭實力之一,是稀缺的、科技知識類型的資源,並有開發新藥造福國人的潛在能力,因此,本國藥廠若能越是壯大、掌握越多獨家技術、得以販售到越多地方,不論從工商業生產力的角度、國際貿易外匯存底的角度、國家安全國民健康的角度,對一個國家而言都是有利的。也因此,當遇到國與國在生產學名藥(又稱仿製藥,藥效理論上相同但價格低廉的藥)爭議時、當遇到跨國官司的時候,政府作為國家代表,還是會為本國權益據理力爭,也因此會對於某些跨國大藥廠的某些踩線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而醫界與藥廠的關係,則是判斷用藥的一方,依各國制度差異,會是藥廠的消費者或中介者的角色。為了刺激某類藥品的銷售,藥廠可能會與醫生密切往來,以達到更高的獲利。「密切往來」包括贊助研究、贊助研討會、贊助個人形象營造、贊助喝酒吃飯等等,又或者是友好的進行用藥判斷的建議、勸告、提醒等等。這部分的水太深了,也許是我等升斗小民難以想像的奧秘。

為了避免不知不覺間收受了「贊助」,有一群無國界醫生組織發起了「自己帶三明治」運動,在參加醫界研討會的時候,拒絕受到藥廠的干預。可見得在醫界,也是有部分人士對於藥廠的影響力警惕在心。

至於用藥人則是指實際/潛在施用藥物的人。她可能是因為藥物副作用而生下智力遲緩畸形胎兒的媽媽;他可能是因為有健保不用花大錢治病而沾沾自喜的男子;他可能是為新冠疫苗而猶豫擔憂的我們每個人。有人發覺製藥業的弊端,聯合起來控告藥廠的失職;有人認為拿錢買命很正常很合理;也有人只能祈禱不要生病、不要受傷。

群眾有群眾的力量,群眾也有群眾的盲點。那位控告藥廠的媽媽,爭取到在藥物包裝上明確標示「注意」的彩色警告;那位惡疾痊癒的男子,大概想不到他享受的「免費」是全國納稅人為藥廠股東買單的收益;擔憂著疫苗安全性、施打順序的我們,又有多少人有心力研究製藥產業、了解藥品差異、持續的追蹤並關心藥廠的作為是否公平正義(談公平正義是否太天真)。


 

在上述三個角色之外,還有一個看不見的手——資本主義市場(或言新自由主義),作為製藥產業的憑依。是這個市場,鼓勵智慧財產權保障創造研發;是這個市場,支持跨國企業,只要能降低成本增加利潤為股東賺錢;是這個市場,號稱最少的管制能帶來優勝劣敗、自然淘汰。然而,不只是製藥產業,從很多方面,我們也都看到了劣幣驅逐良幣,或者大型企業大到不能倒,反而要政府勉力支撐,又或者與政要黑箱勾結,用龐大財力染指政治勢力的狀態。再加上,消費者的判斷也不全然如數據模型的理性,很多時候,會受到品牌迷思、消費主義(鼓勵消費)、行銷代言、因襲習慣的影響。當牽涉到人命的時候,製藥業可以這麼低調卻高明的賺錢,也就不奇怪了。

在(非常久遠的)過去,製藥是巫醫、煉金術師、僧侶道士修道院所掌握的技術。到了近現代,科學化系統化專業化後,成了一門學科,且往往沒有醫學受到重視。即至當代,製藥搭配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流程、上下游串聯的營銷模式、源源不絕且數量龐大的消費群體,在資本主義的保護傘之下,成了一門賺大錢的好生意,也難怪是「呼風喚雨」的大藥廠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光臨~如果我的文字有觸動你的話,歡迎留言分享

最新精選

殘酷物語——三和人才市場~中國日薪百元的青年們

這部 2018 年的 NHK 紀錄片以深圳的「三和大神」為觀察對象,挖掘遊走在人力市場的日薪青年的處境。在科技、進步、機會多等印象的背後,這個城市裡還有這麼一群年輕人離鄉背井浮潛其中,他們對食宿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