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2016

第二年的CIADFF

「這長長的簡稱是啥?」,直到現在,還是忍不住如此吐槽~嘉義國際藝術紀錄片影展邁入第二年,依舊五六日播映於博物館免費入場,連著參加了2015年及2016年的播映,在此分享一下綜合心得。


去年不知怎麼的特有熱情,排了一個週末獻給此影展,還訂了背包客旅館入住,讓自己可以悠悠哉哉的漫遊嘉義,因此片子看得相對得多,共有5部;今年只給它一個下午,就看了兩部片,以下若是有意見偏頗狹隘之處敬請見諒,畢竟外縣市兼預算不足的人如我也不可能周周跑去看。

首先是各種外部條件——交通、費用及場地。嘉義市立博物館距嘉義火車站或嘉北火車站都約有半小時的步行距離,這是個讓人覺得麻煩的距離:租車不划算,等公車還要找(感覺光是等公車就和步行時間差不多了所以我沒有查過公車路線),就只能一步一步晃過去,白天還好,晚上散場後要這麼返回火車站還真是有點心驚驚。免費入場這一點無疑是很吸引人的,我想很多參與的阿伯大嬸,也是因為有免費的電影可以看才來的吧,雖然不知道這樣的免費可以持續多久。至於場地,比起放映紀錄片,這間放映室比較適合簡報頒獎那類的活動,階梯的功能沒有顯現因此老是要閃人頭,且邊邊處的觀影效果不好,今年甚至發生投影機燈泡燒壞,突然斷影的狀況,並不是個理想的觀影環境。而免費和場地的條件限制,也導致觀眾必須現場排隊索票入場,去年有一次跟著長長的人龍耗著時間等了半個多小時,不排隊等又怕沒有座位,對老先生老太太而言更是耗神又疲憊,這部分的安排令人覺得不舒服。

再來是選片及附加活動。片子的部分大概是因為以主題為優先條件,有些片子或是剪輯手法不太成熟,或是關照面向不怎麼廣,還有一大部分是有政府贊助的片子,前者略微遺憾,但于其中也有能看到閃光之處的時候,後者也並非完全不好,只是虛應故事的機率大很多。附加活動指得是選片指南講座、專題座談以及導演座談,會有這樣的安排也是模仿高雄影展等大型影展的吧,選片指南我沒參與過,比起聽別人說怎麼配菜比較好,我更加習慣靠直覺靠興趣,自己排片單。因此官網亦發重要,時間表、影片簡介等清楚易懂好查詢的話,為小旅行的安排增添了不少便利和期待,在這一點上CIADFF的網頁倒是不錯呢!導演座談的話除了導演,也有安排主持人,還有一次看到被攝者全員到齊,真的是很有誠意了。

然後我要重點提一下今年的中國導演的作品「暖冬」,片子拍攝了北京藝術聚落被拆遷而群起抗議的始末,透過事後專訪和剪接,呈現出抗議過程的衝突、行動以及各方勢力的角力、齟齬。令人不禁對比台灣各處的拆遷抗議事件,座談時也是就這方面有頗多發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這部片中藝術家的藝術不只是情緒的抒發,更是抗議的手段,他們的身份使他們成為一個群體,而非一個獨立特殊的個人,這樣的題材的片子可以入圍播映,引起討論,我覺得是很好的事情。
暖冬 截圖(取自官網)


最後還是要吐槽一下這個影展的名字,我始終覺得與其叫做「藝術紀錄片」,不如稱作「藝術類紀錄片」來得準確。去年還滿心期待會是比較現代、比較另類的紀錄片作品,去看了才知道不是這麼回事,而是關於各種藝術展現,包括舞蹈、寫詩、攝影為題材的紀錄片。在紀錄片這個小眾中還分出「藝術類」紀錄片來作為號招,主辦單位真的很有志氣,不過觀眾們的反應比我預期的踴躍多了,不止會場幾乎都會有七八分滿的人數,如果有座談也會踴躍發言,這樣的觀影現象是很值得期待的。


附帶一提,會場附近沒有餐飲店,要找吃的要步行一小段路。今年我散步到某條小巷弄中發現老屋咖啡館,在那邊悠哉地喝茶讀書,等時間差不多了再過去會場等看片,這樣的步調比較適合我呢,建議主辦單位也可以與週邊的餐飲合作,做張合作店家的地圖,讓觀眾找吃的找坐的能更加有趣方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光臨~如果我的文字有觸動你的話,歡迎留言分享

最新精選

殘酷物語——三和人才市場~中國日薪百元的青年們

這部 2018 年的 NHK 紀錄片以深圳的「三和大神」為觀察對象,挖掘遊走在人力市場的日薪青年的處境。在科技、進步、機會多等印象的背後,這個城市裡還有這麼一群年輕人離鄉背井浮潛其中,他們對食宿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