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2015

被遺忘的紀實片——上海紀實

看完1927年的片子「上海紀實」,讓我聯想到以前看過的「持攝影機的人」(維多夫,1929)及「Forest of Bliss」(Robert Gardner1986)。

上海紀實
「上海紀實」是最早的中國紀錄片之一,為蘇聯導演Yakov Bliokh的作品,片長50分鐘,黑白無聲。據說因為影片帶有布爾什維克的眼光,所以在國民黨時期被禁止公開放映,而後來也被遺忘在由彩色有聲劇情電影所領導的世界之外;而一查導演生平及背景,是讓人驚訝的資訊貧瘠。這麼一想,還真為這部片感到難過,因為不論就檔案的角度還是就剪接的手法而言,這部片都值得更多的肯定。


片子拍攝20年代的上海,第一個畫面便是大船泊灘,而後轉到港口,街頭,帶到勞動工作的中國人,對比享樂休閒的外國人,也有拍到舉著旗幟遊行的畫面。從畫面中,看到了耍雜耍的,拉人力車的,也有工作的幼童,為中低階層的人們的各種生活百態;然而鏡頭亦紀錄下悠然跳舞,槌球,賽馬,衣著鮮麗的外國人。而最後,也有拍到共產黨員被槍斃的畫面,群眾參與革命的畫面…等,預示了新局勢的到來。

持攝影機的人


影片運用蒙太奇對比出勞動/剝削階級,這或許就是導演所暗藏的政治意識吧。而想到蘇聯導演,以及蒙太奇手法,便會聯想到提出電影眼概念的維多夫及其最有名的作品“持攝影機的人”。兩部片都有相當的比重在記錄一個城市的生態,人們的生活,出版的年代也近,當然,“持”的實驗味較重,也沒有一直出現的字卡打斷閱讀,對剪輯有更為創意的表現,不過不妨礙兩者運用觀察-攝影-剪輯,錄下生活的影像並表達導演的意識。

Forest of Bliss





那為何提到美國人類學導演Robert Gardner的”Forest of Bliss”呢?一者,兩人都是以外來者透過鏡頭觀看差異頗大的文化;二者,內容方面是生活的百態而非特定的議題。不過兩者在美學的表現上有很大的不同。”Forest of Bliss“以恆河貫串,色彩強烈,有濃濃的宗教感;而”上海紀事“則是很多人——大人,小孩,中國人,外國人,很多人群。尤其稍微快轉的人群走動畫面,頗有觀影的壓迫感,如同複製,盲目的移動物件,擁擠地流動。


最後再補充一點時代脈絡。1926年正值北伐期間,國民黨步步挺近,收拾軍閥。而後因和共產黨路線問題,1927爆發寧漢分裂,清黨,南昌起義,進而有第一次國共分裂。在閱讀影片文本之際,實在是有點難以與歷史事件想在一起,(這是歷史遺忘症還是腦神經橫向連結不俐落?),總之,看完後覺得要把歷史挖出來看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光臨~如果我的文字有觸動你的話,歡迎留言分享

最新精選

殘酷物語——三和人才市場~中國日薪百元的青年們

這部 2018 年的 NHK 紀錄片以深圳的「三和大神」為觀察對象,挖掘遊走在人力市場的日薪青年的處境。在科技、進步、機會多等印象的背後,這個城市裡還有這麼一群年輕人離鄉背井浮潛其中,他們對食宿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