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2015

影像作為戰鬥及實踐-維多夫”持攝影機的人“

談到電影的起源,總是會提到製作出第一架攝影機和拍攝紀錄短片的法國盧米埃兄弟,接下來,便會談到提出電影眼的概念,影響後世真實電影和直接電影理論的俄國影像理論家維多夫。


維多夫生於1895年,是個能以創意的手段操作影音工具的天才型人物,他對影音的實驗以及辯論超越當代,是以遭遇不少論爭及排擠,直到過世之後才因歐美學者研究其作品及理論,得到肯定及定位。

在談〈持攝影機的人〉之前,簡短的提一下何謂電影眼好了!電影眼基本上即是認為攝影之眼能做到人眼做不到的事。攝影師不被他力影響,拍攝「沒有覺察的生活」,經過剪輯及重構後,創造出俱有美學效果的新結構,而如此呈現而揭露的生活更甚於平凡的生活。


〈持攝影機的人〉可說是電影眼的具體呈現。學院派的人稱之為原型電影,因為在此之前,沒有人如此一般,在理論的前提下,製作出混雜了城市交響曲的紀實,以及拍攝背後等後設橋段的影片。尤其片頭字幕的還有自我界定的聲明:目的為一絕對國際性的電影之實驗。

此片片長80分鐘,結構上可以分為表層的城市步調,裏層的攝影師、剪輯師畫面,以及銜接用的劇院場景之外。表層的部分有其節奏,靜寂的城市逐漸醒來,人們開始活動,交通開始繁忙,勞動,運動,休閒,生死悲歡,側寫了蘇維埃政權統治下的和樂平凡生活。裏層則拍攝了拿著攝影機拍攝的男人,以及在剪接室掌控影片畫面及節奏的女人,此外,他也以多種特效,譬如蒙太奇,定格,倒轉,顛倒畫面等的設計,揭露出影片是被製作,被選擇,被重組的現實。劇院一景則難以歸類,它既是生活的一景,也作為觀看的橋段——即觀者得以看到影片最後的一個階段,「在戲院被看到」的這個部分,此外還有前後呼應的框架功能,因此我把它定為銜接。而最特別最可愛的是,攝影機和腳架的逐格動畫,帶有機械動感的它們,彷彿有自己的生命,而這或許也是維多夫在電影眼理論中想要表達的,雖為機械,但經過人類操作後能甚于人眼的機械眼。


若要從時代脈絡考察,這部作品以及維多夫本人,還有很多值得細細討論之處,但限於能力有限本篇就止于此處。下篇討論愛森斯坦的〈波坦金戰艦〉會再小小梳理一下俄國幾位重要導演的理論及作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光臨~如果我的文字有觸動你的話,歡迎留言分享

最新精選

殘酷物語——三和人才市場~中國日薪百元的青年們

這部 2018 年的 NHK 紀錄片以深圳的「三和大神」為觀察對象,挖掘遊走在人力市場的日薪青年的處境。在科技、進步、機會多等印象的背後,這個城市裡還有這麼一群年輕人離鄉背井浮潛其中,他們對食宿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