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昌自高中時期同學殺人的真實事件取材,改編而成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為台灣第一起少年殺人事件劃下深刻的一筆。沈重的社會議題,崩潰的情感以及失意的人,黑暗中的械鬥及挑判,過度的苛責及莫名承受的誤會,勾勒出60年代初的台灣——那是個省籍衝突不斷,壓抑而沈默的時代,也是個日治時代的遺物猶新,卻有國民政府高壓控制,而美國流行歌風行的年代。
故事總是由劇情推展,而劇情來自于事件。在近4小時的片長中,導演花了許多力氣從主角小四的角度著墨他的生活:家人、朋友、課業、女朋友,還有找麻煩的學校惡霸、嘴臉噁心的教官⋯等,人物關係層層疊疊,事件層出不窮,一時間讓人覺得冗長無緒,但完整看完後一想,又覺得邏輯嚴密,鋪墊完整,環環相扣,細細推敲才發覺每個意外皆有脈絡可循,為因為果,而最後導致以暴力尋求出口的悲劇也因此更顯得無奈悲哀。